《“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讲”课型课堂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9397澳门威利斯-威尼斯至尊信誉 “双任务驱动”特色课型课题组
前言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尤其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人们意识到,教学是具有科学的方法的。而且,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在国内,2001年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一书出版,具体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要素、模式模式和有效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2009年,崔允漷:《有效教学》一书出版,详细地先容了教学与教学理论、教学的基本问等内容,探讨了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有力地推动了有效教学在教育界的蓬勃发展。
2010年以后,在广州市教育局领导下,大家学校也开展了有效教学研究,大家信息技术科组积极地参与到这一研究活动中来,怎样才能使大家的信息课堂有效起来?怎样使大家的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发展进步的地方?大家的研究,就从教学法的研究逐步转向有效教学课型的研究。
2014年,《“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讲”课型课堂实验研究》获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特色课型课题立项,(佐证材料——1、课题立项)通过两年的研究,大家取得了有一定价值和意义、且可操作性强的成果,现向各位评委报告如下:
实验成果一:建设一支有力的研究团队
“双任务驱动”课型,就是将一个“课”通过两个有效的教学任务来驱动,并分成三个大的教学环节来进行。按照哲学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这改变将导致这一课型与传统任务驱动教学有不同,但是,这不同,对教学而言是有效的吗?大家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2011年,蒋宇航老师的论文《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双任务递进”课型设计研究》参加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研会第四届论文年会,获二等奖论文。2012年,该论文发表在《中小学电子》2012.4下。
2013年,广州市中职信息技术教研会第二批“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从这时起,对这一课型的研究,就不再是一个个人的经验总结,不再仅是个人的兴趣探讨,而是学校信息技术科组里骨干老师共同进行的研究项目。
自这一课题立项后,研究不断取得进展,通过2年研究,本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获得结题。其中包括:课题论文19篇,实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等9篇,“双任务”教学设计模板一份,学生调查问卷一份,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校外教育》发表论文一篇,国家级刊物《中国科技博览》发表论文一篇。
在这一系列研究中,不同老师在不同科目上探讨了“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的可操作性,及任务搭配原则。并提出了“如果单从任务搭配的角度看,‘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讲课型’也可以称为‘对比式课型’。因为,这在实际操作中,对比性的任务搭配教学效果最好。”这样的结论,课题评审专家组也认为,这一课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2014年,本课题,《“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讲”课型课堂实验研究》获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特色课型课题立项。本课题是在前一课题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研究。大家的目标,就是想继续通过一系列的课堂实验,加深对“双任务驱动,三环节教学”课型的认识,进一步推动有效教学的发展。
有了前一课题的良好基础上,本课题在进行研究时,就不再局限于骨干老师,而是在全科组内进行,包括只有初级职称的老师,基本都参加到课题的研究中来了。有些做公开课,有些教学设计,有些做理论研究。通过本题的研究,也打造了一支有力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队伍。
大家科组内共有20位老师,各有不同的特长和教学领域。(佐证材料,老师证明。)这一次,实验在科组内大面积推开。大家虽然把主要精力聚焦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但老师们仍然有兴趣于与自己擅长的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继续进行课堂实验。并最终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2015年6月,马志明老师论文《“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烹饪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获第六届“广州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年会”获论文年会一等奖;郭伊葭老师的论文《例析中职房地产专业的excel有效教学》获二等奖;黄学文老师的论文《递进式双任务设置关系的教学实践研究》,毕婉文老师的论文《“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蒋宇航老师的论文《“双任务驱动教学”操作原则研究》获三等奖。
有一些老师的论文虽然没能在年会是获奖,但从大家的论文中都可以看出,大家的研究,对本课型的认识从有不同认识,到认识趋同,从不一致到逐步一致,再到逐步深入而不断取得成果。包括大家对课型名称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最早,这个课型大家称为“双任务递进”课型,后来改为“双任务三环节递进”课型,后来又改为“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又再改为“双任务驱动,三环节教学”。名称的不断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大家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见佐证材料——2、初期研究;3、团队贡献)
实验成果二:“互联网+”上延伸应用探索
现存高校网络课程资源主要采用“文本+PPT+课堂实录”,或“多媒体+流媒体”的方式展示,并通过采用超文本、超媒体、动态网页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等等办法来创建一种交互式学习环境。
但这两种展示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传统的课的观念被消解了。尽管课堂实录,大多以45分钟为限,也有时间短一些的。但课的内涵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的观看,更重要的还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及师生的互动协作。所以,说网络学习消解了课的概念,主要指的就是消解了师生间面对面的实时互动。这个互动包括课的教材处理、课的常识传播、以及其他手段协助学生理解课的内容。由于课的概念被消解,课程也就不可能有了,结果,绝大部分的网络课程最终就只是建设成一个学习资源库。
微课的出现,没有改变这一状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常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因此,微课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所谓“微”,不过是打破了传统40分钟的课的时限。
藉大家学校进行国家级重点示范校建设机会,大家信息技术科课题组成员与学校烹饪管理,酒店管理两个重点专业,及合作企业一起,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建设团队。大家把课题最初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网络课程建设上,并提出了“网络课堂”的概念,尝试把这一课型运用到“互联网”上。
“网络课堂”作为一个学习主网页,就是要在网络课程中,重新体现出“课”的概念。具体而言,“网络课堂”就是网络课程里的一个学习主网页,它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把真实课堂中使用到的学习材料,比如,学习视频,学习素材,堂上练习等资源集中在一个网页里展示,学生面对着这个主网页,就如同是面对着课堂一样,这个网页里展示的内容,就是他在这节课里要学习的常识。与此同时,又有师生互动的感受。
每一个网络课堂,分三个主要模块。是大家课型中的三个环节在网络上的延伸。分别为:基础任务学习模块,拓展任务学习模块,以及习题。基础任务学习和拓展任务学习模块所展示的视频,教学视频的时间不宜太长,以10分钟左右为宜。也就是大概是一个微课这样的概念。为了提高课堂吸引力,视频除了教师的讲授外,也可以有课件,及其他的展播形式。
真实课堂上,堂上练习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堂上练习也是“网络课堂”的一个重要的构成模块。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习题模板的设计应增加一些游戏的成份。或者说,网络课堂的堂上练习,除了要起到即时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外,还要能起到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当然,目前的网络课程也有练习模块,但这是一个单列的功能模块,而不是整合在学习主网页里的。更像是课后的作业而不是堂上练习,这是两者之间的另一个区别。
在网络课堂里,学习页面的内容应是老师是根据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的,涉及学习内容、堂上练习、互动方式等等。所以,除了采用多种形式模块化地展示学习内容外,还应该在网络课堂上提供一个学习模块的使用指引。因为,主网页的结构是固定的,但各模块的使用次序是可变的。比如,有时需要先看学习视频再做练习,有时需要先做练习再看学习视频。学生固然可以自主选择,而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提供内容及页面上各模块的使用指南,也是有必要的。
虽然,大家将课型往网络上的延伸,在研究课型研究的早期就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当时还不是很成熟。但三模块“网络课堂”概念的提出,使网络课程建设跳出“书本搬家”、“课堂搬家”的桎梏。网络课堂不是取代了网络课程,而是网络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网络课堂也不是要取代学习资源库,而是学习资源库的使用指南;网络课堂甚至也不是要取代教师,而可以成为教师在真实课堂中的教学助手,成为教师在真实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工具。这可能是网络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能够供远程学习的情况下,又同时能成为真实课堂里,教师进行教学的支撑环境。于是,大家就有了这样一个等式:
网络课程=网络课堂+学习资源库
在以此为基础,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详见佐证材料——4、网络课堂研究。当然,这个方向的应用研究大家还在实验阶段,在实践中,还遇到些问题需要解决。
实验成果三:异地实验教学取得好评
大家的这个课型有普适意义吗?
大家在校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但是,此外,在其他课程中应用,大家发现也有良好的教学效益。
比如,大家在《FLASH》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只是很传统地用带做法进行。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家课题组成员梁巧珍老师曾有一篇论文《基于“先讲后练”课型上的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研究》,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研会第四届教学年会评为二等奖论文。但是,大家在实验中也发现,这部分内容同样可以采用这一课型进行教学,而且,效果很好。比如,在蒋宇航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任务一以“带做法”教导学生学习“钢笔工具”和“部分选取工具”两个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任务二是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按示范图要求绘制鲸鱼图形。第Ⅲ环节放在中间,作为任务二学习的引导环节。具体操作上,就是示范了大约半条鲸鱼的绘制过程。(见佐证材料5主要理论成果2教学设计)
但是,这只是对自己校内的学生。如果是对其他学校的学生,情况又会怎样?十分感谢得到广州商贸职业学校对大家课题的支撑。在11月13日,大家课题组派出了陈惠惠老师和郭伊葭老师到商贸学校进行异地实验教学,并对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和专家评议。
其中陈惠惠老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三环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 (任务1:规则表格制作) 40 |
步骤一 时间: |
1、老师广播演示说明基本表格制作。 2、指出难点。主要是边框设置 3、展示最后效果 |
|
完成任务一 |
步骤二 时间: |
|
学生根据要求制作表格并填写文字。 |
||
步骤三 时间: |
老师巡视,重点协助学生解决边框设置。 |
|
||
环节二 (第Ⅲ环节:师生互动,提问交流)
|
步骤一 时间: |
提问1:制作表格的App有许多,比如,Excel表格、ACCEX数据库等。WORD的表格特点在那里? |
|
师生交流。增加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了解,提高课堂效果。 |
步骤二 时间: |
|
回答老师提问。回应老师互动。 |
||
步骤三 时间: |
提问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
||
步骤四 时间: |
|
回答老师提问。回应老师互动。 |
||
环节三 (任务2:简单的个人简历) |
步骤一 时间: |
1、 老师广播分拆讲解任务用到的功能。 2、 布置任务 |
|
通过完成任务二, |
步骤二 时间: |
|
学生自主完成简历制作 |
||
步骤三 时间: |
老师广播抽检两位学生的作业。讲解操作要点。 |
|
在这个设计中,两个教学任务,任务一是基本表格制作,任务二是个人简历制作,是一个有递进关系的任务,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第Ⅲ环节的设计,十分有特色。放在两个学习任务中间,设计了一个找不同的游戏,作为较高级学习任务的导入,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研会听课的专家,及广州商贸学校的老师对本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比如,认为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按教学对象选取合适的任务”,“任务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之间衔接自然,递进演变,环环相扣。”“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浓厚,教学达成度较高”,“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即第Ⅲ环节的设计,很有特色。”
正如陈惠惠老师自己在教学反思总结到的:将WORD表格常识点分拆于任务一(基础任务)和任务二(高级任务)中,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见佐证材料6,异地教学实验)
实验成果四:课型特色研究四个收获
在扎实、深入的实验基础上,本课题对课型本身的特色研究也取得了四个重要的收获。
收获一:厘清了对比式课型的细节含义
通过研究,本课题对课型的对比性原则的认识更深刻了。并归纳总结出如下三条操作原则:
(1)教学目标“高低搭配”
在“双任务”课型中,这两个目标分配到两个不同的任务中,形成“高低搭配”。即常识学习要求高时,能力目标相对降低;如果能力目标要求高时,常识学习相对要求低一些。两个任务各有侧重,获得最大的整体效能。
(2)教学任务“难易搭配”
依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第一个任务应该是简单任务,第二个任务是困难任务。但任务的“难易搭配”,应该与教学目标的“高低搭配”相吻合的设计。
所以,这个“难易搭配”内涵是广义的,既可以是常识学习的新旧,问题解决的难易,也可以是常识面的宽窄,深浅程度等等。这两个教学任务虽说是“难易搭配”,也是各有各的重点,各有各的难点。
(3)师生关系“双主搭配”
“双主搭配”,指在一个任务里,教学活动以老师为“主”,在另一个任务里,以学生为“主”。
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被认为是对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通过老师系统,细致的讲解,来使学生掌握常识。现代教学模式则是强调与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性的作用,使教育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但是,当“双任务”搭配与师生关系联系在一起考虑时,两者之间就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比如,如果在以常识教学为重点的任务里,用老师为“主”的模式,则在以能力发展为重点的任务里,用学生为“主”的模式。反之亦然。
收获二:对第Ⅲ环节的作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市信息技术教研会课题《“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实践研究》2015年结题,并获优秀课题称号。该项研究既取得了有一定意义的成果,提出了任务应该以“对比式原则”设计,但也是提出了新的问题,第三环节怎么用?或者,这一环节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环节在课型中到底起的是什么作用呢?所有这些问题,都在本课题里获得了解决。
“双任务,三环节”课型中,其中两个环节是用来开展任务学习,第三环节是一个辅助环节。在本课题的实验中,大家发现这一环节在课型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大家称之为第三环节,并不表示它在课型结构的位置上应该排列在第三,只是与两个任务学习环节相区别。它的作用和在课型中的位置,是由教学材料、活动需要而确定,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大家将这一教学环节命名为:第Ⅲ环节。
归纳起来,这一环节起这三大作用:
(1)作为任务学习引导环节
对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设计一个引导环节帮助学生做必要的常识、或能力准备。之后再进入正式的任务学习环节,就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跨越难点。
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IF函数教学是课程中一个难点部分。大家在实验课中,设计了一个基础任务和一个拓展任务。基础任务教学IF函数的基本形式及其作用。拓展任务教学IF函数的嵌套使用。难点在逻辑判断的理解。实验老师设计了一个与逻辑判断相关的智力体操,作为开始学习IF函数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逻辑判断。
(2)作为师生交流环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表格学习,这部分内容不算难,实验老师这样设计两个学习任务。在陈惠惠老师的实验课中,基础任务是规则表格制作及表线格式设置。拓展任务是学生自主制作个人概况。把第Ⅲ环节放在两个任务学习环节之间作过渡。
实施时,是结合往届生的就业面试情况,谈了一下认真地制作一份个人简历的重要性。老师的讲述十分有吸引力,既是对前一个任务的学习小结,也是对后一个任务的学习引导,有效地沟通了师生关系。
(3)作为学生协作交流环节
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表格学习,与上述相同的两个学习任务设计。另一位实验老师将第三环节设计在课型结构的最后位置,作为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展示和互相点评自己制作的个人简历,集体批改,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这一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收获三:一批富有本课型特色的教学设计表
完成了具有本课型的教学设计表研制,可在佐证材料5、主要理论成果——4、教学设计。这个设计,不仅进一步细化了教学设计,使之更明确,特色也更明显。同时,也完成了一批富有本课型特色的教学设计。这个教学设计表分成两大部分,
“双任务”课题实验教学设计表
双任务设计表
课题 |
《FALSH CS6标准教程》王智强编第二章第5节《路径工具》 |
|||||
学科 |
FLASH动画 |
班级 |
|
课时 |
2 |
|
教学内容 |
要求掌握“钢笔工具”,“部分选取工具”的用法,并能制作实际图形。 |
|||||
教学对象分析 |
本校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FLASH使用,没有相关基础。 |
|||||
教学目标分析 |
1.掌握“钢笔工具”和“部分选取工具”的基本用法。 2.能应用上述工具绘制鲸鱼图形。 |
|||||
任务一 |
任务描述 |
“带做法”教导学生了解上述两个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 |
||||
任务重点 |
锚点的操作。 |
|||||
任务难点 |
合乎需要的路径调整。 |
|||||
任务二 |
任务描述 |
按示范图要求绘制鲸鱼图形 |
||||
任务重点 |
绘图出较为美观的鲸鱼图形。 |
|||||
任务难点 |
美观的轮廓线。 |
|||||
第Ⅲ环节 |
活动特色 |
老师示范图形制作的基本过程 |
||||
关注点 |
绘制对象模式。 |
|||||
三环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分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 (任务1) 45 |
步骤一 时间:10 |
老师演示说明两种锚点。并详细讲解演示平滑点的调整方法。 |
|
完成任务一的学习。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路径工具的各种使用方法。 |
步骤二 时间:5 |
|
学生根据要求体会、重复,和自由练习锚点的使用方法。 |
||
步骤三 时间:7 |
老师演示和讲解锚点工具的使用方法。添加,删除,转换。 |
|
||
步骤四 时间:8 |
|
学生根据要求体会、重复,和自由练习各种锚点工具的使用方法。体会各自不同的特点。 |
||
步骤五 时间:5 |
老师演示和详细讲解怎样进行路径调整的操作。 |
|
||
步骤六 时间:10 |
|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路径调整操作。体会怎样才能调整出美观的轮廓线。 |
||
环节二 (第Ⅲ环节) 15 |
步骤一 时间:3 |
讲解绘制对象模式的特点。 |
|
让学生知道怎样运用学习过的路径工具绘制一个实际的图形 |
步骤二 时间:12 |
老师示范鲸鱼的绘制。但是,不完整地完成。只完成重要的部分。主要是鲸鱼的身体,嘴巴和眼睛。其余部分留给学生自我发挥 |
|
||
环节三 (任务2) 30 |
步骤一 时间:15 |
|
学生根据老师示范,参考课本提示,完成完整的鲸鱼图形绘制。 |
通过完成任务二,综合掌握路径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学习如何实际制作一个图形。 |
步骤二 时间:5 |
老师根据学生绘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对有必要的问题,可暂停学生的练习,进行集体的讲解。 |
|
||
步骤三 时间:10 |
|
可采用协作方式或独立方式最后完成并美化自己的制作。 |
这个设计有三大特色:1、突出了双任务与教学目标的结合;2、突出了第Ⅲ环节的特色设计;3、师生活动分列,即如果师生是同时进行的活动,也分列,这样可让老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更了然于胸。
收获四:完成了一批富有本课型特色的论文
这些论文或者已经发表,或者已经录用排除印刷,有些获得不同层次的学术协会的奖励。有市级的,也有国家级的,充分体现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
同时,这一批成果也成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125课题”,面上一般课题《“双任务驱动”新课型教学设计与教学操作研究》的立项基础和研究基础。(见佐证材料5、主要理论成果——5、125课题立项)
论文清单
本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有:
黄学文,张鸣秋,陈惠惠,马志明,郭伊葭,毕婉文,殷雅萍
参与研究人员有:
陈娇,梁巧珍,朱艳,杨军,张卓富,冯伟光,彭智辉,尚静,麦少慧,刘洁静,彭俊杰,李辉
论文 |
编辑 |
发表刊物 |
备注 |
《新课型——传统的和现代的有效整合》 |
蒋宇航 |
《中小学电教》2016年1月 |
用稿通知 |
“网络课堂”概念在中职网络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
蒋宇航、付红星 |
《中国校外教育》2014-05(中旬刊) |
第一编辑 |
双任务驱动下的网络基础教学实践研究 |
黄学文 |
2014年5月1日 中国计算机学会专业委员会论文年会 |
一等奖 |
“双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研究 |
蒋宇航 |
《中国校外教育》2015-2(上旬刊) |
|
“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烹饪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
马志明 |
2015年6月1日 第六届“广州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年会”获奖论文 |
一等奖 |
例析中职房地产专业的excel有效教学 |
郭伊葭 |
2015年6月1日 第六届“广州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年会”获奖论文 |
二等奖 |
递进式双任务设置关系的教学实践研究 |
黄学文 |
2015年6月1日 第六届“广州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年会”获奖论文 |
三等奖 |
“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
毕婉文 |
2015年6月1日 第六届“广州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年会”获奖论文 |
三等奖 |
“双任务驱动教学”操作原则研究 |
蒋宇航 |
2015年6月1日 第六届“广州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年会”获奖论文 |
三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