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9397澳门威利斯-威尼斯至尊信誉 课题组蒋宇航
前言
《“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实践研究》,课题号:XXJS12-06,是广州市2012年中等职业信息技术教研会开展第二批“有效教学”课题。市级课题。课题主持人:蒋宇航,9397澳门威利斯-威尼斯至尊信誉,高级教师,课题研究者是我校信息技术科一线老师,研究历时2年,现申请结题。
如何让课堂更有效,可以说,一线教师们一直都在努力。而自建构主义引入中国后,老师们的这种努力又有了理论的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产生,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法。
但大家的教师在实践中发现,有关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在单任务设计中,有关单任务驱动教学的研究也最为充分。虽然,也有关于多任务驱动教学的研究,但相关研究并不深入,一般只是作为单任务教学的自然延伸。
大家在实践中提出了“双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有别于通常对多任务驱动教学的研究,这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个学习任务,不是单任务驱动教学的自然延伸。而是按一组起搭配作用的两个教学任务,互为补充,是一种有自己独立性的教学法。作为一种课型,分为两个、三个环节,等多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各教学环节分别与两个教学任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联系起来。
大家在实践中发现,这一课型有利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组,有利于学生的常识掌握和技能形成,大家课题组写了多个教学实验报告,并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正文
一、课题背景
我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学中追求有效性成为考察教学效果的形式之一。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说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有效”一词是直接从英语翻译过来的,是指一件物品或活动具有预期所要达到的积极或肯定的结果的程度。“效”有大有小,获得“效”所付出的代价也有大小。当付出的代价大而获得的“效”小,或者获得的不是大家所希望的“效”时,大家就说其“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而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惟一指标。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只是研究的焦点不同而已,从文献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综合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地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到了70年代,便有了提高教学效率、效果的提法,但研究谈不上深入。到8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进入9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现在国已非常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指教师课堂上的行为或大家看到的教师课堂上的行为。设计的是有效教学的管理、组织与教学的过程,指既有效教学的管理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因此,有效教学的研究,就进一步深入发展为对有效教学的课型研究。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的。
二、“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讲”课型概况
目前有关“任务驱动教学”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是“单任务驱动”模式。虽然有论者提出“双主模式”任务驱动教学,但指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也有论者提出“双”任务驱动式教学,但这里的“双”指一个教学任务应具有“双重性”。比如,教学英文地理名词的任务设计,应使学生既能学习英语,又能学习地图识读。这些新研究仍属于“单任务驱动”范畴,与本课题所指两个不同任务的“双任务驱动”,含义不同。
大家在实践中提出的“双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个学习任务,不是单任务驱动教学的自然延伸。而是按一组起搭配作用的两个教学任务,互为补充,是一种有自己独立性的教学法。
“双任务”指课围绕两个核心任务来展开。这两个核心任务在难度和广度上,应有递度的变化,以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及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根据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区别为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
三个教学环节,其中两环节用于完成两个不同的教学任务,第三个环节,由两个任务书的特点和需要另活设计,或者在两个教学任务之间,或者在两个任务之后。这个教学环节虽然没有独立的教学任务,但不是指对学生就放羊了,而是作为完成两个学习任务的强化、补充、或两个独立学习任务之间的过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是本课题组带有原创性的成果,
本课型通过“任务组”的设计来开展教学,突破了传统“任务组”设计中,只取决于常识特点的需要,虽然这个“任务组”规定了只有两个核心任务。但按哲学量变导致质变的规律,双任务驱动将对传统单任务驱动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在具体结构上,这一课型主要地又可划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基础核心任务教学
有些较容易实现的基础任务,能承载基本的常识教学和技能培养。因容易实现,可将由这一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前置,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索、互动协作学习,或在在课内在教师引导下完成。这一环节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任务布置,任务教学,及探索完成等。
第二环节:拓展核心任务教学
这一环节由第二个核心任务来驱动。
学习是一个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果说第一个核心任务是完成实践——理解的第一循环的话,这个核心任务,就是要完成再实践——再理解的第二个循环。是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这一环节的教学形式其实是最为多样化的,既可以是探索式的、也可以是小组协作式的,或者是采用教师带做的办法,这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环节:过渡或补充环节
这一环节并不固定,在实际操作,根据课的需要而灵活安排。比如,可以分享交流及评价。通过学习分享,不仅可以互相启发,强化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的顿悟。这一环节的教学组织,重在激发思维碰撞,能产生火花。因此,也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并非是一个附加环节。
三、课题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只关注一个任务的模式,本课型的提出对传统“传统任务驱动法”的一次突破和发展,教师们对任务的需求,分别由两个不同的任务来承担,通过两个不同的、但有又内在联系的任务的搭配,巧妙地地满足了传统“任务驱动法”中对一个“好任务”的需求。尤其是“双任务驱动”概念的提出,
举一个可能不完全贴切的例子,双引擎的飞机和单引擎飞机相比,会有很大不同。对单引擎飞机的成熟的研究,并不能代替对双引擎飞机的独立研究。因此,“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概念的提出本身是有一定研究价值的。
本课题主要有三大目标:
1、 通过课堂实验,检验“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的有效性。所谓“有效”,大家主要集中在这一课型中开展教学活动,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双任务”搭配的设计原理,以及这一课型教学的操作性原则。
3、 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参与研究,不仅促进老师向教学专家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在向教育专家的方向发展。真正起到“以研促教”的作用。
四、研究思路及原则
因此,为实现课题目标,大家大原则就是以一线老师作为研究者,以自己的课堂为实验室,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引导做好教学设计,以大家的“双任务”课型为抓手建构课堂,以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手段为研究方法,最后形成论文或实验报告。而为了让收集到的数据更有客观性,大家由多个老师,在多门课程上开展实验,以这样的方法取得的数据,能比较有效地排除一些个人因素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1、研究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以实践开始,行动者在各不同的课程中按“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开展教学。
(2)检查行动结果,以获得一定数据。
(3)与行动前的设计比较对数据进行反思,以发现本课型在具体实施时,那些方面是可以肯定的,那些方面是存在问题的。
(4)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新的行动计划。
(5)开展新的行动循环,再获新的思考。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综合了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行动研究是主要方法,以课堂教学实验为载体,贯穿研究的全过程。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主要用来作为收集评价行动结果的数据的工具。所以,基本的研究法就是这样,老师是先按照“双任务”课型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进行课堂实施,之后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分析数据获得结果,并进一步升华。
3、技术路线
本课题认为学习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最终是为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大家的研究对象是“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的各组成要素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采用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结合数据分析及个人反思等多种方法,以获得完备而有客观意义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获得大家的结论。
4、课堂教学设计表
结合大家的需要,大家设计了课题实验需要的教学设计表:
双任务设计表
课题 |
|
||||
学科 |
|
班级 |
|
课时 |
|
教学内容分析 |
|
||||
教学对象分析 |
|
||||
教学目标分析 |
|
||||
任务一 |
任务概述(任务目标及活动方式、策略等) |
||||
任务的重点和难点 |
|||||
任务二 |
任务概述(任务目标及活动方式、策略等) |
||||
任务的重点和难点 |
三环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环节一 |
步骤一 |
|
|
任务一 |
…… |
|
|
||
环节二 |
步骤一 |
|
|
任务二 |
…… |
|
|
||
环节三 |
步骤一 |
|
|
成果分享及提升 |
…… |
|
|
5、课堂调查表
课后问卷调查大家尽量设计的简单些,以适应学生的特点。学生以评分方式,从学生的主观感受方面来调查教学有效性。所以,主要包含在五个方面,授课形式,常识目标的达成,其他教学目标的收获,自我评价和对老师的评价:
问题一:你怎样评价本节课的授课形式?
5—很满意;3—满意;2—普通;1—不满意;0—很不满意。
问题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你都掌握了吗?
5—完全掌握;3—掌握;2—基本掌握;1—说不准; 0—没掌握
问题三:本节课对你的学习兴趣或学习自信心等有提高吗?
5—有很大提高; 3—有较大提高; 2—有提高; 1—说不准; 0—完全没有提高
问题四:你怎样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表现?
5— 很好 3—好 2—较好 1—还可以 0—不好
问题五:你怎样评价老师在本节课中的教学表现?
5— 很好 3—好 2—较好 1—还可以 0—不好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过2年研究,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较成熟的包括有:课题论文19篇,实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等9篇,“双任务”教学设计模板一份,学生调查问卷一份,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校外教育》发表论文一篇,国家级刊物《中国科技博览》发表论文一篇。
在这些成果,不同老师在不同科目上探讨了“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的可操作性,及任务搭配原则。
论文《“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三年制中职会计班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得出实施“双任务”课型有利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合作能力、及配合专业学习等4个结论。
论文《“双任务三环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践研究》对“双任务三环节”课型的实施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注意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任务实施不能光注意任务的操作而忽略“导入常识”,任务的搭配需要注重个体差异。
论文《探讨中职物流基于“双任务,三环节”课型的任务设计》对任务搭配及实施也有一定的思索,认为任务一相对任务二更简单的话,常识点比较集中,且学生更能理解,因而按照“双任务,三环节”的常规模式进行;任务二涉及常识点对数学思维要求很高,是职中生一个很难突破的地方,因此,在这里再进行“双任务”模式的嵌套,将任务二拆分为两个更小一点的任务,并进行理解分类法和总结分类法的操作搭配,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双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研究》,更进一步地提出,如果单从任务搭配的角度看,“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讲课型”也可以称为“对比式课型”因为,这在实际操作中,对比性的任务搭配教学效果最好。这种对比可以是教学难度上的对比,常识面上的对比,以及活动方式上的对比。比如,任务一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任务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较有效地协调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在这一问题上的操作矛盾。
六、反思和总结
本课题的成果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除了有助于弥补过去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只重视单任务的设计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如何进行任务搭配的研究的思路。而本课题取得关于“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讲”,或大家前面提到的“对比式”课型本身的操作上及理论上的成果外,还取得了对目前许多教育教学研究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的做法的突破,当然,本课题并不是认为这种对立就完全是错误的,而是发现在实践中,这一课型中能同时发挥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优势。因此,本课题认为,“双任务驱动,三环节递进”课型有在目前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下去的价值。
附录
本课题成员有:黄学文,马志明,杨军,殷雅萍,陈惠惠,陈娇,朱艳,麦少慧,郭伊葭,李辉等老师。
课题主持人蒋宇航所写论文《“双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研究》在国家级刊物《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1月期发表,课题组成员陈惠惠所写论文《“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三年制中职会计班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在国家级刊物《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03期发表。
参考文献:
[1]蒋宇航《有效教学“双任务三环节递进”课型设计研究》,《中小学电教》2012.4下
[2]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